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新加坡职场如何支持男性的身心健康与包容文化

GeneralOctober 30, 2025 10:00

Professional men at a modern Singapore office, representing inclusion and workplace well-being.

本文以简体中文撰写,适用于新加坡读者。英文与日文版本可在官网查阅。

男性心理健康:打破沉默,从职场开始

每年 11 月 19 日是“国际男性日”,旨在庆祝积极的男性榜样,并关注男性健康与心理福祉。

在新加坡,男性心理健康的议题逐渐受到重视,但职场中的支持措施仍不够完善。尽管女性赋权在 HR 政策中得到显著推进,男性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却常常被忽略。

根据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IMH)数据,五分之一的新加坡男性一生中将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但不到 30% 的人会主动寻求帮助,原因多为担心污名化或职业受影响。

尤其在金融、工程、科技等高压行业,长时间工时与“隐忍坚强”的文化预期,容易导致员工过劳、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对工作失去投入感。

重塑“共融”定义:男性也不应被忽视

即将在 2025 年推出的《职场公平法案》(Workplace Fairness Bill),旨在防止雇主基于性别、年龄或心理健康状况歧视员工。但“共融”不仅是法律责任,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根据 Reeracoen × Rakuten Insight 合作发布的《2025 年亚太人才市场白皮书》,在新加坡,有超过 72% 的专业人士更看重来自管理层的同理心与情绪支持,而非金钱奖励。

这反映了一个日渐明朗的共识:男性同样需要一个能畅所欲言、获得指导、并关注情绪福祉的职场环境。

男性在职场中常见的挑战包括:

  • 在压力下被迫表现“坚强”或掩饰情绪
  • 缺乏公开谈论脆弱与生活平衡的男性榜样
  • 缺乏用于照顾家庭或心理恢复的灵活休假制度
  • 在 HR 主导的健康项目中被边缘化,这些活动往往主要面向女性

企业可采取的支持男性福祉的实质行动:

1️⃣ 提供安全的心理健康交流渠道
设立匿名心理健康检查机制、同伴支持网络,或员工资源小组,鼓励男性参与。管理者可通过分享自身挑战,引导开放性对话。

2️⃣ 平衡育儿与照护假期
鼓励父亲与母亲共同使用育儿假。共享照护责任有助于提升性别平等,也能减少双薪家庭的过劳风险。

3️⃣ 培训领导者具备性别共融意识
为团队领导提供情绪智商(EQ)与偏见认知培训。新加坡三方公平与进步就业联盟(TAFEP)亦提供包容性管理的培训模块。

4️⃣ 正常化“灵活办公”的性别平衡
避免将远程办公(WFH)或弹性安排标签为“女性福利”。当男性也能自由使用这些选项,工作场所的污名化现象将自然减弱。

5️⃣ 在 HR 战略中正式纳入男性心理健康议题
将男性心理健康主题融入企业活动日历、HR 讲座、员工援助计划(EAPs)。认可是共融的第一步,也有助于建立集体责任感。

从认知到行动:职场文化的转变

支持男性福祉不只是潮流趋势,而是建立开放、同理心与公平文化的根本举措。

在这方面投入的公司,往往能显著提高员工留任率、生产力与信任度。

Reeracoen Singapore 也持续协助雇主构建符合《职场公平法案》与心理健康最佳实践的招聘与留才框架。

重点总结:共融的关键是认识到——心理健康不分性别

当企业把男性视为完整的人(而非单纯的员工)时,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具同理心、有韧性且可持续发展的职场文化。

💡 常见问题:国际男性日与职场共融

Q1. 为什么“国际男性日”对新加坡企业有意义?
 它强调共融健康的重要性,并挑战那些会影响男性心理健康与投入感的性别刻板印象。

Q2. 哪些政策有助于男性的职场福祉?
 弹性工作安排、平等育儿假、心理健康对话空间,以及具有共融意识的领导力培训。

Q3. HR 团队如何全年推动职场共融?
 将公平原则贯穿于招聘、入职与绩效评估流程,而不仅限于特定活动月份。

 

💼 给雇主的建议
📩 预约与我们的 HR 顾问沟通 · 提交职位描述

👩‍💼 给求职者的建议
📄 上传简历 · 浏览职位

想了解更多关于新加坡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请访问 Reeracoen Singapore 官网。

 

✍️ 作者署名

作者:Nathaynia Ng(市场资深执行员,Reeracoen Singapore)
 由 Reeracoen Singapore 发布 — 亚太区领先的招聘公司

 

Article Banner

 

免责声明:

我们的博客文章提供的信息仅供一般信息目的。它不是专业建议的替代品,不应将其视为可靠依据。

虽然我们努力提供准确和最新的信息,但某些话题的不断发展可能导致内容随时间而变得过时或不准确。因此,我们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合格专业人士或专家以获取具体的建议或指导。根据我们博客文章中的信息采取的任何行动完全由读者自行决定和承担风险。我们不承担因此类行为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损害或不利后果的责任。

我们偶尔会提供外部网站或资源的链接以获取更多信息或参考资料。这些链接仅供方便,不意味着对这些外部来源的内容或准确性的认可或责任。我们的博客文章还可能包含作者的个人意见、观点或解释,这些不一定代表我们整个组织的观点。我们鼓励读者验证我们博客文章中呈现的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建议。

您对本网站及其内容的使用构成对本免责声明的接受。

 

🔗 相关文章推荐

  • [新加坡职场公平法案:雇主需要做哪些准备]
  • [2026 年人才保留关键:为何入职体验至关重要]
  • [2026 年薪资与福利趋势:新加坡雇主应关注哪些预算项目]

 

📚 参考资料

  •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主要统计数据
  • 新加坡三方公平与进步就业联盟(TAFEP)
  • 《职场公平法案》— 新加坡人力部(MOM),2025
  • 国际男性日官网
  • Reeracoen × Rakuten Insight 《2025 年亚太人才市场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