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节 ION 的 Labubu 热潮:新加坡企业与职场人士可从泡泡玛特的狂热成功中学到什么

GeneralJuly 04, 2025 09:00

2025 年 6 月 28 日,超过 160 名粉丝从清晨 5 点半开始在乌节 ION 排队,只为抢购泡泡玛特最新的 Labubu 系列 — “Wacky Mart” 零食主题盲盒。有些人带来了折叠椅,还有许多在拍 TikTok。短短数小时内,产品售罄,社交媒体也被粉丝开箱的狂喜画面刷屏。

欢迎来到 Labubu 热潮 — 这不仅是一场可爱的流行文化现象,更是一次充满商业与品牌启发的零售浪潮,值得所有新加坡雇主与专业人士深思。

 

Labubu 为何如此受欢迎?

1. 神秘感与稀缺性
Labubu 的盲盒模式充分利用了人类对“惊喜”与“收藏”的心理机制。稀有款式促使粉丝不断回购,限量发售与排队现象则进一步放大其稀缺感与价值感。

2. 流行文化加持
当 BLACKPINK 的 Lisa 被拍到拿着 Labubu 后,这款玩具瞬间爆红。TikTok 与 Instagram 的算法进一步放大其病毒式传播,尤其受到 Z 世代与年轻职场人士欢迎。

3. 产品之外,更是一种“体验”
在 ION 的发售现场,这不仅是一场购物,更是一场社区事件。陌生人因共同兴趣在排队中结识,社交内容创作者在全程记录。泡泡玛特把一场发售变成了一次线下文化体验。

 

新加坡企业能学到的 4 个启示

✅ 策略性制造稀缺感
 无论你卖的是餐饮、服务还是时尚,“限量发售”或“提前抢购通道”都能激发需求。稀缺即价值

✅ 把顾客变成宣传者
 泡泡玛特不只是推出产品,而是启动了一场运动。企业可效仿其做法,鼓励忠实顾客与员工担任品牌大使。

✅ 打造“时刻”,不只是卖产品
 Labubu 的发售成了一场“事件”。企业也可将新品发布、促销或内部文化建设变成有仪式感的体验 — 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

✅ 拥抱社区热潮
 泡泡玛特并不排斥转售商、粉丝创作者,甚至山寨产品如 “Lafufu” 的存在,而是善用这种热度扩散影响力。

 

新加坡职场人士可学习的 3 个思维

🎯 理解“情绪经济”
 Labubu 并无功能性,但它唤起情感共鸣。从产品到营销、人力资源到零售,职场人士都应研究情感与身份认同如何影响消费者与员工忠诚度。

🎯 从“微体验”入手
 无论是产品发布还是招聘活动,创造那些令人愉悦、好奇或获得感的“小时刻”,往往比大规模推广更有效。

🎯 保持文化敏锐度
 泡泡玛特的成功依赖其对流行趋势的深度把握。从动漫、怀旧元素到零食主题收藏,了解当下“流行什么”是品牌、营销、UX 与零售人员的战略优势。

 

Labubu 热潮背后的数据

  • 超过 160 人于凌晨 6 点前在 ION 排队等候
  • 某些稀有款 Labubu 的转售价格高达 3,000 新元
  • 泡泡玛特股价在过去一年上涨 超过 500%
  • 旗下 “The Monsters” 系列(含 Labubu)在 2024 年上半年创收 8,700 万美元
  • 中国与东南亚出现大量山寨如 “Lafufu”,证明其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常见问答:Labubu、泡泡玛特与商业启示

Q1:什么是 Labubu?
 Labubu 是泡泡玛特 “The Monsters” 系列中的角色,通过盲盒方式发售,如今已成为亚洲广受欢迎的潮玩偶像。

Q2:为什么人们排这么早?
 这批盲盒为限定零食主题款,库存有限且转售价值高,因此粉丝凌晨就排队抢购。

Q3:Labubu 的转售价格有多高?
 稀有版本在 Carousell、淘宝与 eBay 上的售价可达 1,000 至 3,000 新元

Q4:企业能从泡泡玛特学到什么?
 善用情感叙事、设计产品稀缺感、打造社群文化,将交易过程转化为品牌体验。

Q5:职场人士该从中提升哪些能力?
 品牌叙事、消费者心理、趋势洞察与社群运营均是高度相关、可转移的核心技能。

 

Reeracoen × 文化趋势:助你释放创意潜力

在 Reeracoen,我们协助新加坡及亚太区企业善用文化敏锐度与创意型人才 — 无论你要招聘零售策略师、体验式行销人选,还是 Z 世代品牌策划人才。

👉 雇主寻找能将创意想法转化为“病毒级体验”的人才
👉 求职者发掘富有创意与潮流敏感度的营销、产品与零售岗位

 

 

免责声明:

我们的博客文章提供的信息仅供一般信息目的。它不是专业建议的替代品,不应将其视为可靠依据。

虽然我们努力提供准确和最新的信息,但某些话题的不断发展可能导致内容随时间而变得过时或不准确。因此,我们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合格专业人士或专家以获取具体的建议或指导。根据我们博客文章中的信息采取的任何行动完全由读者自行决定和承担风险。我们不承担因此类行为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损害或不利后果的责任。

我们偶尔会提供外部网站或资源的链接以获取更多信息或参考资料。这些链接仅供方便,不意味着对这些外部来源的内容或准确性的认可或责任。我们的博客文章还可能包含作者的个人意见、观点或解释,这些不一定代表我们整个组织的观点。我们鼓励读者验证我们博客文章中呈现的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建议。

您对本网站及其内容的使用构成对本免责声明的接受。

 

References